返回   吉米丘上的海盜樂園 > ◎ 吉 米 丘 上 的 天 地 > 吉 米 丘 上 的 好 文 共 賞 :::...

吉 米 丘 上 的 好 文 共 賞 :::... 想藉由一些文章得到些自己想要的?不管是幾年級的,拿杯飲料坐下來慢慢品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報到]向危險學習
舊 10-11-2004   #1
robert28
進階會員
資深海盜
 
robert28 目前離線
註冊日期:
12-26-2003
文章:
349
robert28
發送 ICQ 消息給 robert28
預設 [報到]向危險學習

向危險學習

企業領導人最新的一堂課

文/李采洪

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家法利,曾經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喜歡冒險的人,他稱這種人是「T型人」,T型人較富創造力,可塑性也較高,而「鼓勵式的情境」正好可以培養員工擁有T型人的能力[

美國新聞記者麥克‧邁肯泰(Mike McIntyre)在一九九四年時,放棄優渥的工作,把身上僅有的三‧六八美元捐給游民之後,進行一趟不帶一毛錢的徒步旅行。他從美國西岸走到東岸,橫越十四個州、六千七百公里(約台灣從頭到尾的十七倍距離),沿途搭便車、接受別人捐助食物、睡覺的地方,但不接受金錢。

決定出發前,因為要離開熟悉的生活,他感到恐懼。「我穿上襪子和走遠路的靴子時,看到了鐘面上閃著的數字,那感覺,好像是要赴刑場。」事實上,恐懼一直是他生命的陰影,而他這趟身無分文的心靈之旅最主要目的,就是克服自己的恐懼。「我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他的旅途終點是美國威明頓一個稱為「恐懼角」的地方。

經過這趟大膽旅行,搭了八十二趟便車、七十八頓餐,就是不踫一毛錢。途中遇到剛出獄的人、游民、牧師、賣毒品的人……。六個星期的旅途結束後,他在《不帶錢去旅行》一書中寫下:「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再是從前的那個我。」

美國的暢銷書天王、同時也是《侏羅紀公園》一書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是個旅行玩家,他一生無數次涉險、上山下海,只為嘗試不同的生命經驗。例如,在非洲他體力不濟時,仍強登海拔六千多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在大溪地小島潛水,他主動潛往鯊魚出沒處探險。

他在遊記《旅行開麥拉》一書中曾記下遇見鯊魚的驚悚時刻:「海潮的方向正把我們送往一灰鯊群中,……可能有一百隻鯊魚成群結隊在你身邊游走。我的天啊[我可不想從鯊魚群中穿過,然而海潮卻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為了壓抑心中的恐慌,我決定拍張照片,……這時鯊魚已經圍繞在我們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

「我從沒有在這麼近的距離內看到這麼多鯊魚,每一隻似乎都露出惡狠狠的神情,彷彿想撲身過來似的——砂紙般粗糙的灰皮膚,俐落的鰓部線條,一眨也不眨、像惡徒的眼睛,充滿邪惡和愚蠢。鯊魚全身最可怕的地方,大概是眼睛和露出白森森的牙齒的嘴部線條。一隻被我們包圍的鯊魚還拱起背,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

「如果我們事先知道有這麼危險,可能根本連試都不敢試。我們能活著回來,真是徼天之幸。沒錯,確實很好玩,卻很可怕[」

‧ 危險激發感官直覺 是挑戰自己恐懼與侷限的訓練

像克萊頓和邁肯泰這種故意讓自己置身險境的人,其實不少。

九月十九日,台灣東北角的龍洞海邊天然岩場上,小鬍子冒險學校負責人、攀岩專家戴昌盛帶著十五個學員,挑戰約十層樓高的垂直岩壁。接近頂端時,平滑的岩壁幾乎找不到落腳點,人「掛」岩壁上,疼痛的感覺從抓著岩壁的十指尖傳到全身,在下面旁觀的人,也跟著緊張起來。這時戴昌盛卻對上面的學員喊:「環境沒有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岩壁上的學員只好再想辦法、拚命往上攀,他們挑戰的不只是岩壁,也是自我的信心。

不帶錢的跨州旅行、遇見鯊魚的深海潛水、把自己「掛」在岩壁上……,探索危險,可以帶來全新的生命體驗嗎?

克萊頓指出,人面對自然環境中的直接感官經驗,是人類洞察力的源頭。但現代人困在一層又一層的資訊結構中,無法擺脫。例如「過去只要仰望星星,就會讓人想起,人在整個宇宙更大的架構中,是多麼渺小卑微。而以往每天可以看到的星星現在也背棄人類了,這也難怪人類會失去方向與定位。」

克萊頓認為,他生活中的許多重要的轉折都和旅遊的歷險經驗有關,自己與恐懼、侷限搏鬥的經驗,幫助他找回直接的感官經驗,讓他更認識自己。

從探索危險中,絕大多數人挑戰自己,產生成就感。攀岩就是透過生理動作的協調,完成各種不可能的動作,讓人有成就感的自我挑戰。

小鬍子冒險學校有另一個探索危險的設計,讓學員站在五、六十公尺高的懸崖邊緣、身體還要前傾二十度(編按:學員身上會綁著繩子)做自我介紹。曾經參加過這個課程的上班族說:站在懸崖邊,風呼呼的吹著,前方空無一物,腳下的地好像會滑動,再往前一步,就會掉下去,「沒有人不怕的[」有人站在上面害怕得哭起來了。「這是訓練人在害怕的狀態下,還能理性做好一件事。」戴昌盛說,在外在惡劣環境的壓迫下,還能保持冷靜。克服恐懼,就能建立勇氣和信心。

‧ 學生變軍人 台大EMBA學生到軍校作戰

前年和去年,台大EMBA的「領導統御與決策模擬課程」,也開始透過實地情境,讓學生學習如何決策和領導統御。課程是讓學生到陸軍官校,換裝成軍人,並進行電腦兵棋推演,再分成紅藍兩軍,模擬陸軍旅部指揮所,接到命令之後展開作戰計畫。

最後一天還要實地的進行二百五十公尺的攻防對抗,這就是真槍實彈的體力考驗,在爆破聲不斷的環境中,匍伏前進、躲進壕溝,就像真的在戰場。

策畫這堂課的台大會計系教授柯承恩表示,這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傳統的教科書上只說教條,後來雖然有個案分析,但事實上,知識必須和情境的結合,人吸收知識、文字,必須再融入感覺。

「體驗突破極限的心理感受,突破之後,就會建立信心,敢突破別的事,同時也體會別人要克服什麼。」柯承恩認為,組織在運作時,同樣要有鼓勵才會成功,因此,這種震撼教育最後會變成個人和組織能力的一部分。

‧ 王品新鐵人 登玉山、游日月潭、騎鐵馬環島

除了有專業的冒險訓練、情境學習。也有企業自行設計「課程」。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為了培養公司員工的勇氣,今年組織一個二十五人的「王品代表隊」,在九月二十六日橫渡日月潭,橫渡日月潭要游兩個半小時。五十一歲的戴勝益平時最久也不過游一小時,但他報了名,最後也以二小時二十分的時間游完三‧三公里,完成挑戰。

戴勝益進一步的計畫是明年十月帶領員工在八天內騎腳踏車環島一周。王品集團的員工完成登玉山、橫渡日月潭、騎腳踏車環島,戴勝益就會頒給一個「王品新鐵人」的獎牌,「以後,可以向子孫炫耀自己挑戰極限的壯舉。」戴勝益說。

戴勝益做的事,在很多人眼中是冒險。例如,前年十月他首次登玉山,當時玉山頂下著雪,路被厚厚的雪蓋住,距山頂大約有兩公里的路程,都是靠著嚮導一步步把雪踢開、踩下,確定是路,再往前走,而通往玉山頂碎石坡沿途的鐵鍊更是結成冰,抓著鐵鍊,雖然隔著厚厚的登山手套,冰冷的感覺仍直透入手心。

一步步往前走,每隔五、六分鐘,嚮導就回頭問戴勝益,「要不要繼續走?」戴勝益總是堅決的說:「繼續走[」最後,一行人在風雪中攻上玉山頂,海拔近四千公尺的玉山大雪紛飛,但不遠處的各山頭竟然出太陽。在風雪中登頂,戴勝益認為:這是挑戰膽識。

美國作家、也是探險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心靈深戲》(Deep Play)即清楚的剖析攀登聖母峰的冒險者動機:在三度空間的死亡拼圖中找路,絕沒有人能稱你怯懦。爬上地球的最高點,人們必得仰望你,於是,你成了贏家。「由日常的根本到完美的頂峰,讓冒險者充滿罕有的信心、力量,和無所不能的感受。」

‧ 創造鼓勵式情境 訓練T型人

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心理學家法蘭克‧法利(Frank Farley)曾經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喜歡冒險的人,他稱這種人是「T型人」,是驚險的探索者(Thrill-seeker),喜歡冒險、追求新奇。

「T型人」不限於體能上的冒險,更包括心智冒險。心智上冒險會產生如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T+型)、藝術家,但也可能產生智慧型犯罪(T-型)。一般而言,T+型的人外向、富創造力,因此,可塑性相當高,因為,他們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看事情。依法蘭克‧法利的說法,T型人會創造自己的生活。

衛生署長陳建仁就自認是「T型人」,原本是中研院院士的陳建仁,在去年SARS過後接下衛生署長位子。他說,T型人會不斷創新,而且,完成一個目標之後,會再訂一個更新的目標去挑戰。喜歡登山的他說:「就像登山,登到一個山頭,雖然風景很漂亮,但不會停留太久,會想再登另一座山。」

幾乎所有喜歡登大山的人,在自己或別人眼中,都是個冒險者。例如雀巢公司執行長包必達(Peter Brabeck Letmathe)從十歲就開始用繩索攀登阿爾卑斯山,英特爾執行長貝瑞特(Craig R. Barrett)、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Thruow)也都是登山愛好者。吸引這些菁英不惜在百忙中抽出幾天、完全不理公司業務,是因為山上完全不同於平地的風景;同時,體驗登山過程中的艱難,讓他們更有勇氣面對工作上的挑戰和考驗。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曾端真指出,好奇、探索其實是人的本性,小嬰兒拿到東西就往嘴裡塞,就是在探索。

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這項本性,被家庭、學校的規範所壓縮。不過,只要不怕挫折和失敗,人的潛能就可以被拓展,也就越能挑戰極限。她認為,要激發人喜歡探索的本性或潛能,就是創造一種「鼓勵式的情境」。當一個人完成登高山的目標,就會有自我實現的滿足感,就是一種鼓勵的情境。

喜歡冒險的人,必須通過不斷挑戰、突破自己極限,找到新的滿足,這也是為何有冒險性格者特別有創造力。

就如同艾克曼所說:「邁向求極限的滑溜懸崖,必須全力以赴,方能登峰造極。它鼓勵我們發現和成長,起先這樣的經驗教人戰慄滿足,但沉悶隨之而來。我們不久就渴望更進一步的刺激,更大的危險,更新的挑戰。」

冒險性格是天生的嗎?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科學家研究指出,人的腦部有一種神經傳遞物質,稱為「多巴胺」,人腦中缺乏多巴胺,會消極、不想動;多巴胺太多,人會很積極、想冒險。帕金森氏症就是因為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死亡。

根據一九九六年《自然遺傳學》的報導,人的染色體中,有一種D4DR基因,是多巴胺的受體(能識別多巴胺,並與多巴胺結合的結構),D4DR基因越長的人,越喜歡新奇冒險。

從基因和生理角度來看,冒險性格似乎是天生,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也可形塑,這就很像愛迪生說的:「成功來自於一分的天才,及九十九分的努力。」

‧ 越有錢,越喜歡冒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需要透過更刺激的活動宣洩壓力。於是參與冒險性活動如高空彈跳、攀岩越來越多。在美國,潛水和登山這兩種具有冒險性的活動參與率,就和個人年收入成正比,年收入在二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十五萬元)以下者,參加潛水和登山的比率都不到三%,但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四十萬元)者,潛水活動的參與率是一七‧六%,登山是六‧七%。換算成新台幣,月薪約三十萬元的人,參加冒險活坁漱顐牷A是月薪七萬元所得者的二到六倍。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書籤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發文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發表回覆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啟用 BB 代碼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代碼
論壇禁用 HTML 代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7:05





vBulletin skin developed by: eXtremepixels, Powered By JCMS INTERNATIONAL Co.,Ltd.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8.3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本網站內之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發言並無言論免責權,且與本站立場無關,並禁止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