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查看完整版本 : [文章]天下雜誌談老年及理財...


風之力
12-30-2003, 16:26
這篇文章雖然有點長,但還是值得花時間看看,想想看目前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需改變,因為要因應未來的生活,為自己保留些"資本" 為未來做準備

十年前,台灣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9歲,
現在,台灣已經是一個33歲的中年人。
台灣老得好快[
今日的台灣,正繼日本後塵,
搭上人口老化的快速列車,
快速老化的台灣,
將如何衝擊社會上的每一個人?
不同年齡層的個人,又該如何為未來做準備?
請參考以下四篇文章

《趨勢篇》 更加養不起的未來?
人類愈來愈長壽,卻發現中年失業愈來愈顯著。撫養老人的壓力愈來愈重的同時,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卻變成父母的「寄生族」。二十年後,你的未來更加養不起。誰在剝奪你的未來?如何因應?

《個人篇》 如何規畫黃金歲月
養兒防老的觀念正逐漸淡化中,不管已婚、未婚,有沒有子女、正在什麼年齡,社會上愈來愈多人,已開始為退休做規畫。他們如何一步步搭建穩固的退些之路?

《理財篇》 儲蓄一千三百萬的秘訣
在這個全球股市下跌,共同基金虧損連連,銀行利率降到歷史新低的年代裡,從保守型到積極型的投資者,該如何做聰明的資產配置?

《健康篇》 遠離惱人的慢性病
根據調查,台灣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長壽慢性病影響,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要避免這些疾病,有哪些方式?要做個身心都健康的退老人,如何從年輕開始準備?


更加養不起的未來?
作者:楊瑪利 2002,2 /天下第249期
人類愈來愈長壽,卻發現中年失業愈來愈顯著。撫養老人的壓力愈來愈重的同時,愈來愈多年輕人卻變成父母的「寄生族」。二十年後,你的未來會更加養不起。誰在剝奪你的未來?如何因應?生育率降低,不生小孩的家庭也愈來與多。父母與年幼子女其樂融融的畫面,將會愈來愈少見。
      台灣老的好快
 自從八年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正式邁向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後,台灣老化的速度,已快堪稱世界第一。過去多年來,世界媒體常把關注焦點放在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並稱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但在世界媒體關注焦點之外的台灣,其實也已悄悄地步上日本老化的軌道,甚至速度有可能超過日本。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人口推估,日本老人佔總人口比重從10%增加到20%,預估將花二十四年。但台灣預計將只花二十二年,於二○一一年,老人將佔10%,二○三三年達20%。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王玲指出,若跟歐洲已經老化社會做比較,瑞典、丹麥、德國、瑞士、荷蘭、芬蘭等國,幾乎都是花五十年到八十年,才達到老化人口達20%。但是台灣,卻將在三十多年內就達到其他國家老化的程度。
           搭上老化的特快車
 為什麼別的國家老化速度像坐慢車,而台灣像坐特快車一樣?王玲指出,主要原因是歐洲國家生育率是慢慢下降,而台灣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婦女生育率下降到幾乎是世界最低的水準。
 民國五十年時,台灣每位婦女生5.58個小孩。若將二十五年當作一個世代,民國五十年出生的婦女,到了民國七十五年輪到她們生育時,卻只生1.67個小孩,減少到剩三成。去年台灣景氣不佳,很多家庭不敢生小孩,台灣婦女生育率更是創下歷年新低,只剩1.485。「才一個世代的時間,就讓台灣的人口低於替代水準(一個婦女生二個小孩),」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寬政指出。
 但是,當台灣正搭上一部堪稱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口老化列車,向前疾駛時,來自全球以及台灣的經濟、企業、社會等發展趨勢,卻跟老化社會的需求,愈來愈悖離。幾股正在發展中的趨勢,讓逐漸老化的台灣,再增添憂愁。
 趨勢的發展,或許真的是很無情。一方面,當人類的壽命愈來愈延長,基因科技突飛猛進,預言家紛紛預測,人類將來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世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甚至已多次呼籲,應該把沿用已久的退休年齡,從六十五歲往後延到七十歲。諷刺的是,整個世界職場的發展,對於中高齡就業者卻愈來愈無情,被迫提早退休的趨勢已愈來愈明顯。
 根據曾獲美國《商業週刊》推薦好書之一的《職場啟示錄》一書指出,由於企業要求彈性、應變,而年齡與僵化,被畫成等號,使得現代的職場對於年齡要求愈趨年輕化,好似「個人經驗累積之後,就失去價值了」。作者查理.塞尼特指出,很多企業施加要求退休的壓力給坐五望六的員工,即使他們心智上正值顛峰。
 在美國,五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男性仍在職場的比率,從一九七○年的80%,降到一九九○年的65%。法國步入中年晚期的男性在職場的比例則從75%,降到40%。德國從80%,降到50%。
     凶悍的大陸女主管
 在歐美,愈來愈多四、五十歲的人,不管是出於自願或非自願,都要開始準備退休。這種現象,也同樣發生在今日的台灣。許許多多台灣人,在近幾年被迫離開了工作崗位。前年台灣因為關廠、歇業的失業勞工,達到十萬人時,就已經引起社會極大震撼。去年一整年,人數竟還高達二十四萬人。其中又以中高齡失業為主。
 不久前,在台北一場小型教會聚會中,現場四位均在企業中擔任中高階主管的五十歲左右男士,共同「分享」了他們目前的最大憂慮:失業。不管是在外商或本國企業服務,這些教友的公司都正面臨縮編或合併,已經有一批又一批的員工被資遣。其中一位剛負責資遣掉公司裡二百位員工,他不知道,哪一天會輪到他?還有一位,最近迎接了來自大陸的女主管當上司,「一付很狠、很不講理,擺明要讓你混不下去,自己走路的樣子」。
 台灣某知名企業,最近悄悄地進行「大量資遣員工方案」。全公司近三百人,只有十多位一級主管沒有被資遣,其他人統統在一個月前收到資遣通知書。多位即將符合退休資格的資深員工,在這波資遣中,都只領到退休金的一半。一位學校畢業後就進這家公司服務快二十年的員工,一直以為會在這家公司做到退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老闆很可憐,轉投資都失敗,但是員工也很可憐,我們把大部份青春都投放在這裡。要我們體諒老闆,誰來同情員工?」他說。
      九分之一延後畢業
 還不過是十年前,不管在美國還是台灣,大多數四十多歲以上的工作者都很穩定,何時退休、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是早就可以算出來的。但是,現在大家對於職場都不再這麼信心滿滿。
 職場趨勢不僅對﹁準老年﹂的中高齡不利,也對二十多歲的社會新鮮人愈來愈不利。從日本到台灣,慢慢出現所謂「單身寄生貴族」,年輕世代不僅不能接替父母承擔家計,反而持續成為父母的負擔,等於吞噬了未來老人的養老本。這對正快速老化的台灣社會,無異雪上加霜。《單身寄生時代》是不久前日本出版的新書,描繪日本在泡沫經濟十年後,終身雇用制瓦解,年輕一輩根本連進入企業工作的機會都沒有,造成一群總數約一千萬人、年紀在二十到三十五歲間的日本年輕人,住父母的、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到了應該獨立自主的年齡,卻仍依賴父母。
 日本年輕人求生不易的現象,也造成了晚婚、不婚、生育率降低等人口衰退現象。日本婦女生育率早已低於退代水準,二○○○年時,平均每位婦女只生育一.四個小孩。有趣的是,日本年輕一代從小在優渥環境中長大,儘管成年了仍依賴父母,多數人也只靠打零工賺零用錢,但是仍講究穿名牌、享受美食、經常出國旅遊等較貴族的生活方式。作者山田昌弘因而稱這群人為「單身寄生貴族」。
 年輕人愈來愈難獨立的狀況,也已發生在台灣。首先,工作是愈來愈難找了。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台灣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十萬多人,其中約九分之一選擇延後畢業,主要原因是「不想一畢業就失業」。而截至去年年底,據104人力銀行統計,去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仍有四成找不到工作。甚至就算找到工作,社會新鮮人還面臨起薪比往年低的狀況。據104人力銀行統計,今年新人起薪約比往年低5%。迎接台灣年輕世代就業挑戰的,除了台灣本身景氣衰退、產業外移外,還有來自大陸對岸年輕人的競爭。大陸經濟崛起對台灣人就業的排擠效應,已經逐漸引起關注。
五年前將太太、小孩移民到美國矽谷,自己留在台灣從事廣告工作的達一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徐一鳴,這幾年在台灣、矽谷、大陸間跑來跑去,對此就有深刻感受。他指出,對台灣就業者而言,以前大陸根本不存在,現在多了十二億人來跟你同台競爭。以前台灣人只要奮發向上,就可以有不錯的成績。現在根本是形勢不由人,台灣就業者不只跟台灣人競爭、跟大陸人競爭,甚至在全球化人才四處流動的情況下,台灣人還必須跟世界人競爭。他舉例,最近矽谷地區一批批軟體人才被資遣,包括印度軟體工程師,一下子被資遣上萬人,這些人工資低,若是被引進台灣,那不是對台灣軟體人才造成排擠?
        休閒玩樂排第一
 根據主計處調查,台灣二十五到二十九歲的失業率,在民國八十二年以前都低於2%,八十五年後突破3%,到去年底已達6.3%。三十到三十四歲的失業率,也從八十五年2%,持續上升到近5%。這群失業年輕人就可能持續成為父母的負擔,連帶也會使台灣整體的結婚率、生育率均下降。
 跟日本年輕世代相似的是,台灣年輕一代,雖然賺錢不一定比父母輩多,但卻比父母輩更重享受、休閒與消費。東方廣告公司去年曾針對台灣地區一千三百多個、年齡在十三到六十四歲間的消費者進行消費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金錢運用觀方面,二十到二十九歲的族群,排名第一的是「休閒、應酬與玩樂」。對比四十到四十九歲的族群,排名第一位是「自己存起來」。
 年輕人賺錢能力沒有提升,倒是消費能力提升不少,讓愈來愈多目前五十歲左右的父母們已有領悟,年輕世代的未來可能比他們差。半年前《天下雜誌》曾經做過一次民意調查,其中問到:「你覺得二十年後的台灣,下一代的生活,會比現在好或壞」時,55.4%的受訪者表示,下一代會過的比現在差。
 因此,目前許多父母在努力存老本的同時,也會幫子女預備未來。現代的父母,養兒育女的重擔是愈來愈難放下。例如,五十多歲的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陳肇男就非常典型。當年他出國念碩士、博士,都是想盡辦法拿到獎學金才出得了國。現在他送一個兒子到美國讀大學,一年就要一百萬,「一代一代間,真的差很多,」他有感而發地說。
 一直從事台灣人口老化相關研究,不久前才出版《快意銀髮族》一書的陳肇男,有兩個小孩,他計劃每人各準備一棟房子給他們。另外,他自己還必須存五百萬現金,因為「住高級老人住宅,押金不就是將近五百萬?」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只有一個兒子,正念高中。他說「養兒會防老嗎?不敢這樣想,只要以後不要回過頭來要我幫忙,我就阿彌陀佛。」石寶忠在美國有一個二十萬美元的投資,是保留將來讓兒子出國念書用的。
 伴隨台灣走向老化的是獨居多、離婚多、未婚多、無子女或少子女的一代。這等於宣示傳統中國家庭支援體系,正逐漸解體,未來老人心理與安養問題,將比現在嚴重許多。台灣的「孤家寡人」,是愈來愈多了。根據主計處人口調查,過去十年來台灣地區家庭結構,「單身家戶」所佔比例,已從13.4%,提升到21.6%。「兩人家戶」也從佔12.7%,提升到17.4%。而「父母與未婚子女」同居的核心家庭,比重則下降,從63.6%,降為55%。
 已經在人口老化問題上專研多年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陳寬政預估,二、三十年後的台灣老人中,大概有四分之一是沒有子女的,「太多的人沒有下一代,」令他十分感傷。雖說養兒不一定能防老,但是子女對老年人的感情支柱,還是很重要。傳統中國老人最大的享受之一是含飴弄孫,但是未來很多老人,「根本沒有兒女,又哪來孫子?」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陳肇男說。
 七十二歲、從高雄港務局退休的林昌煒,退休後曾跟兒子、孫子一家人住在一起。雖然兒孫也很孝順,也會負擔兩老的生活費,但是三代人生活習慣不同、作息時間不同、連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也不一樣,覺得「要彼此遷就,有點痛苦,」因而與太太搬進了淡水潤福老人住宅。儘管老了還是要自己住,但是他內心深處還是覺得,結婚多年、四十歲出頭的女兒,應該生個小孩。他表示,女兒現在不用負擔子女教育費等,壓力很輕,但老了可能就不太好,「子女也是一種依靠,感覺有保障,」他說。令人憂心的是,正當家庭支援體系逐漸解體時,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福利制度的設計,卻遲遲未為老人化社會做準備。
 幾十年來,台灣的勞動者中,確定能領到退休金的,一直只有軍公教。除此之外,總數約550萬的台灣勞工中,約只有25%在大公司或國營企業服務的勞工,確定能領到退休金。為什麼大家領不到?根據勞委會顧問、前立法委員劉進興分析,主因是勞保退休條例規定,勞工必須在同一家企業,服務滿二十五年或滿十五年、年滿五十五歲,才能請領退休金。
        企業壽命十三年
 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只有十三年,使得許多勞工根本還沒有機會領退休金,公司就關門倒閉。而且,按現行條例,退休準備金由公司提撥,存進公司帳號,寄放於中央信託局。因為不是勞工的個人帳戶,也不是可攜帶制,員工若是跳槽,過去服務年資就等於歸零。
 加上政府執法非常不徹底,目前只有約10%不到的台灣企業,真正依法提撥員工退休準備金。曾擔任過勞委會主任委員的詹火生,因而說過一句名言:對勞工而言,退休金「是掛在牆上的牛肉,看得到、吃不到」。老人沒有退休金,在家庭支援體系還比較完整的時代,或許還不會產生老人安養問題。根據內政部調查,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擁有的子女數是三.九個,並且幾近一半的老人仍能得到子女奉養。
 但是,當二十五年後,預估老人將佔總人口18%,少子或無子,若是也跟現在的老人一樣,沒有退休金可領,老年人的生活,將可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負擔加在未來老人身上
 去年年底,由陳水扁總統召開的經發會,議程中針對勞工退休金條例,已做出修正決策。但因為勞工團體代表堅持「附加年金制」、另一派堅持「個人帳戶制」,會中還有人提出「民間商業保險制」,為了降低矛盾衝突,順利將法條過關,最後竟然做出「三制並呈」的決策。
 負責整合這項改革方案的行政院政務委員胡勝正說明,勞工退休金條例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醞釀修正。但因為各方立場堅持不下,「每個人心中的一制都不一樣」,因此一直無法修正成功。這次三制並呈,至少已把退休金帳戶,從企業改為個人所有,並且已經是可攜帶制,總比延宕不改的好。舊的勞工退休金條例的確非常迫切需要改革。然而這樣的改法,卻又讓不少人覺得太過勉強。
 由於這三制,每一制都十分複雜難懂,又都有各自的立意、精神,例如附加年金較有社會主義精神,而個人帳戶則沒有。如何將不同立意精神的制度,混合實施?一直擔任企業人力退休規劃顧問的加得顧問總經理林奇璋就很害怕,若真的按經發會共識實施下去,「你要如何說給大家都懂,懂到會從三制中選出一制?」「你看著好了,一定天下大亂。吵不完了。」一家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就笑說,未來一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人資主管就會問他一個他可能想都沒有想過的問題:「我們有三種退休制度,請問你要選擇哪一種?」
 一位四十歲多的企業高階主管,將退休金條例,與台灣快速老化的社會現實連在一起思考後,十分悲觀地表示,不管政府怎麼修法,「你等著瞧好了,你等著看我的話實現,」不管政府今天承諾未來可以讓勞工領多少退休金,「等二十多年我老了後,不管我今天繳多少錢,我一定一毛也領不到。」他說,因為未來的年輕人很少,沒有那麼多人工作繳錢進去,老人從哪裡領錢?而現在工作所繳的錢,卻都給今日的老人領走了。他的「自救之道」就是買很多保險,以及自己理財儲蓄。
 目前台灣的人口結構圖,是腰部突出來,代表青壯人口最多,平均每8.3個工作人口,撫養一個老人。到了二○二五年時,變成只有3.6個年輕人撫養一個老人。因此台灣的老人安養問題,今天並不是嚴重的時刻,問題嚴重會是在二十多年以後。然而政府所實施的老人年金等措施,不僅未替未來老人著想,卻把重點放在照顧目前的老人,而把負擔加在未來老人身上。
 目前台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共190多萬人,不管他們是巨富還是赤貧,不管有沒有工作收入,大多數都可以從各級政府、從各種不同名目的預算編列中,每月領到三千元生活津貼。不久前,年滿六十五歲、二○○○年在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表上申報有存款一千九百多萬、土地十一筆、房屋兩筆的中研院長李遠哲,接到里長伯通知他到里長辦公室,領「老人慰問金」。對此,李遠哲還公開表示他還算年輕,還很有工作能力,應該還不需要被列入老年人口。
       老太太「離奇」領大紅包
 發生在一位住在屏東縣枋寮鄉地利村的七十九歲老太太身上的故事,更是「離奇」。約兩年前她突然收到政府給她一張通知書,叫她去領十四萬多生活津貼,說是「補發」。她的兒孫輩,聽了後咋舌稱奇的說:「從來都是我們繳稅給政府,哪有政府突然給你一筆14萬的大紅包。真是很怪異。」事實上這位老太太兒孫滿堂,發給她14萬元時,也才賣掉一塊土地,有一筆存款在農會。諷刺的是,這筆錢,老太太也完全沒享受到,全數給了兒子種蓮霧去。而從那之後,她按月拿著通知書去領三千元生活津貼。
 在很多政治觀察家的分析中,政府明明財政困窘,還要每年辛辛苦苦編老人年金預算,說穿了不為其他,就為選票。一位經建會官員就私下憂心表示,政府目前的老人福利政策,事實上是讓現在問題不大的老人,把後代子孫的老本都吃光,完全忽略了老化所帶來,對社會經濟、生產力、家庭結構的變化因子。財政赤字因為福利制度節節上升,已經人丁稀疏的下一代,如何承受得起這樣沈重的負擔?
 廣告業菁英徐一鳴就認為,與其把錢給不需要的老人,不如把社會弄好一點,做正確的建設投資,讓青壯的這一代,更有機會、本事賺錢,自然有能力去照顧父母。一九九五年,當台灣才剛進入「高齡化社會」不久,《天下雜誌》曾以「養不起的未來」為封面故事,報導老化後的台灣,未來將面臨生產力衰退、年輕世代負擔不起龐大老年人口等嚴峻考驗。
 多年後的今天,這個「養不起的未來」,又因為種種大環境變遷因素,包括全球化競爭、中年退休、台灣產業蕭條、各年齡層求職不易,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無能失焦等,變得似乎更加養不起。
 這會不會是一個笑不出來、無法擁有、也無法面對的未來?

三十到五十歲 - 如何規劃黃金歲月
作者:楊瑪利 2002,2/第249期
養兒防老的觀念正逐漸淡化中。不管已婚、未婚,不管有沒有子女、正在什麼年齡,社會上愈來愈多人,已開始為退休做規劃。他們如何一步步搭建穩固的退休之路?退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可以從年輕時就開始想像,並切實規劃執行。
 「有一天我跟太太去南卡羅萊納州拜訪她祖父。祖父養了一條狗,那條狗瘦得簡直不像話。我就問祖父,為什麼狗會這麼瘦?祖父說,因為牠吃剩菜剩飯。我更納悶地問,哪條狗不吃剩菜剩飯,也沒看到誰家的狗這麼瘦?祖父這才轉過頭,看看我,語氣深長地說:因為有時候就是連剩菜剩飯也沒有。」「這簡直是一個悲劇。許多美國人都不為退休做準備,未來也會一樣可悲。根據調查,46%的美國人,為退休而積蓄的錢低於一萬美元。在51到61歲的準退休人口中,只有29%的人,積蓄超過十萬美元。而在所有美國勞動人口中,只有19%的人,會每次領薪水時固定提撥一部份積蓄。」
 這是刊登在美國一個專門為退休人設計的網站(ThirdAge.com)上的文章。作者的用意在凸顯,老年生活要過好,必須從年輕就開始準備。時空轉到了台灣。不久前媒體報導,一位年近九旬的國立大學退休教授,明明就有個兒子住在台北市,卻與太太兩人「孤苦相依」的住在學校宿舍裡。
     一一九代替兒女盡孝
 半身不遂的太太常跌落臥床,老教授無法攙扶,經常向一一九求救,近半年來一一九幾乎每三天就出一次勤務去幫忙老夫妻的日常生活。有時甚至只是為了倒一杯水給老太太喝。
 很多跡象顯示,中國人幾千年根深柢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慢慢在淡化中。不管從居住到財務,老人慢慢要走向獨立自主。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去年最新的人口普查,過去十五年來台灣獨居老人的數量增加近二倍,從11萬9000多人,成長到30萬2000多人。在財務上,根據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約47%的台灣老人,依賴子女奉養。其他的老人不是靠自己的退休金,就是靠過去積蓄。預估未來,奉養比例還會再下降。
 走進台灣第一個民間規劃經營的老人住宅、位於淡水淡江大學旁的潤福生活新象館的大廳,遠眺觀音山與淡水出海口,感覺好像來到了一座五星級飯店。目前共有三百多個銀髮族在這裡養老。十年前參與規劃的潤福生活事業協理廖燿嵩指出,八二年第一次潤福預售時,花了三千萬廣告費,才賣出六戶。八五年第二次推出,也是花三千萬廣告費,賣出六十多戶。後來經過口耳相傳,很快住滿後,到了前年,排隊要住進來的老人,就有一百多個。「這代表台灣的老人,愈來愈可以接受不一定要跟子女同住,」廖燿嵩解釋。
 但是住進潤福的成本並不低。一間十五坪的套房,押金要480萬。每個月單人伙食管理費要一萬七千,雙人要二萬七千。而值得注意的是,據潤福總經理陳守仁表示,潤福三百多位住戶中,有八成以上都是老人自己繳押金與月費,很少子女付錢的。有二個女兒的陳守仁,在這裡工作一段時間後,心得是將來要養老,一定要存夠錢才可以,「錢很重要」。八十五歲高齡、從空軍總醫院副院長退休的潤福第一位住戶徐鈞,雖有子女各在台北、美國,但是「我不願意跟子女住,我要自己安排自己。」不管在金錢或精神上,徐鈞可說是典型的現代獨立老人。八十多歲的他還常常上電腦玩遊戲,強調「老了一定要有嗜好,就不會孤單。」經濟上,他不但支付自己生活一切開銷,有時子女工作不順利、缺錢用,他還會幫忙,寄錢到美國。
 若訪問目前台灣三十到五十幾歲的這一代父母,對於兒女的期待,他們幾乎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只要他們不要回來要求幫忙就萬幸了,哪敢奢望他們會養我們。」慢慢的,養育子女在很多父母的心裡,只是一種感情與親情上的需求與義務,而很難要求實質回報。一位四十歲、外商公司的未婚女主管表示,她的父母有時候會為她未婚感到憂心。爸爸跟她說:「我們不可能陪你太久,不能陪你到一百歲。」媽媽常跟她說:「你要多存一點錢,身體要照顧好,因為以後只有你自己一個人。」聽得她有時也心酸。
 其實不管結不結婚,不管有沒有子女,未來的老年人,已經注定要靠自己。已有愈來愈多人體認到這種趨勢,而提早規劃。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副總裁蔡世傑,目前四十五歲,距公司規定的退休年齡五十六歲,還有十多年,就已經在思索退休後要做哪些事情。在他的未來藍圖中,除了財務健全、身體健康外,他希望繼續探索這個世界,因此計劃跟太太經常旅行。另外他希望可以把一生經驗與更多人分享,因此從現在開始,若有到大學兼課的機會,他會很珍惜。
 從三十到五十多歲的現代人,他們對退休的想法如何?他們各自採取什麼方式,準備未來?
五十歲已婚女性,中華工程人力資源組經理 - 王中屏:不敢夢想小孩會養我
 我只生一個小孩,現在二十二歲,還在念書,他告訴我將來不想生小孩,說很麻煩。都不生小孩了,哪能期望老了後,靠他來養我?我沒有這種夢想。我們這一代是新舊交替的一代。父母沒有那麼多能力幫助我們,但是我們工作了二十多年,有積蓄就一定會幫助下一代。
 我記得我從很小開始,就知道要存錢,有一點小小的錢,就捨不得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很會花錢,相當注重休閒娛樂,常旅行。我朋友假日打電話給我,我大都在家,他還會挖苦我:「你怎麼都在家?也不出去玩?」可是常常出去玩,很花錢的。我認為下一代的生活,一定比我們這一代困苦。他們一方面重享受,欲望多,我、還有我朋友,大家都幫小孩辦信用卡,小孩刷多少,我們就付款,他們還要手機,家裡裝寬頻上網。
 另一方面他們未來工作不會像我們一樣穩定。所以我們雖然嘴巴不告訴他,事實上私底下都有在為他準備,例如房子,台灣住的成本很貴,一定要幫忙他。我知道這樣做實在很迂腐,但是我的朋友都是這樣的,有的甚至準備現金給小孩。我過了四十歲後,就開始思考退休問題,既然時代已經不流行養兒防老,所以一定要自己準備。那時候我就買了一張商業儲蓄險,繳二十年,預計六十歲可以領幾百萬。今年我又幫先生買了一張年金保險,繳十年後,每年可以領幾萬塊。另外我還有股票、基金投資,不過目前套牢虧損居多。甚至我們在七年前換房子時,就考慮到退休的住處。我先生說要住離醫院近、有山有水的地方,後來就買在基隆長庚醫院附近,那裡靠近海邊,後面就是小山。
 將來我老了,也不會介入太多小孩的事情,自己要有生活寄託,老年精神生活才會愉快。像他說不生小孩,就不生,我也不會干涉他。不過我倒是為下一代感到擔憂。我們這一代還有享受到經濟起飛,那是二、三十年前的李國鼎這些人努力的成果。但是現在產業都外移,我屏東老家四、五十歲的鄰居,過去都到工廠上班,現在個個失業在家。不曉得下一代是不是跟我們一樣有機會?
三十八歲單身女性,聯合知識庫行銷與業務總監 - 楊東如:我要存一千萬
 多年以來我的感情世界一直浮浮沈沈,沒有依靠,所以大約幾年前,我就開始做退休規劃。我的目標是,我一定要有一筆無所匱乏的金錢做後盾。三十二歲時,我買了儲蓄險,一個月繳近九千塊,十五年後每隔三年可以領二十萬,領一輩子。繳費期間的十五年,還可以每三年領十萬。當年這是六.五%的利率,大家都說比起股票獲利差太多,很不明智,但誰料到今天的銀行利率這麼低?這個投資讓我很安心。
 另外,我也買定期定額的基金,每個月扣三千,老實說我都不知道現在有多少錢,因為已經買很多年了。我還每月定存一萬五千元。這是三十歲左右就開始存的,預估二十多年後,可以有五百萬。我奶奶今年九十五歲,爸爸七十幾,伯父、姑媽都七、八十歲。由這個家族史來看,我推測我也會很長壽。
 假設我要在五十歲退休,之後還活三十年,每個月生活費若三萬塊,我認為應該要存一千萬才夠。按照上面的計劃,我應該達得到。另外,我也買醫療險。我買了幾家不同的保險公司,這也是一種分散風險。為什麼買這麼多?就是因為我不希望將來老了、病了,成為家人的負擔。
 我發現大家對台灣未來幾年的景氣也都不太樂觀,很多企業不是減薪,就是裁減中高階主管。所以個人最好不要有超乎能力的負債,要隨時準備可能被迫提早退休。其實我只是一般上班族,不是一個富有的人,但是還是可以預先做好準備。
五十三歲已婚,前勤業會計師,十六個月前退休-鍾聰明:創業,才能賺大錢
 我不買股票,不買基金,也不買儲蓄險。我可以累積財富好幾億,讓我的小孩甚至一輩子都不工作,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就是靠風險賺錢,也就是創業。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是憑本事賺錢,一投資就十幾年,一輩子從來沒有賺過投機的錢。
 如果讓我回到四十歲,要開始規劃退休,我的答案還是要創業。靠專業賺錢是辛苦錢,會計師雖然收入高,但都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服務客戶收來的錢,每年還要繳很多稅。靠風險賺錢才會有高倍獲利。創業是很辛苦的,個性上也要能承擔風險才可以。當初幾個朋友要創辦華宇電腦,找我加入,七、八個原始股東湊錢。那時我差不多四十歲,根本沒有什麼積蓄,第一筆一百五十萬,還是公司賣掉一層樓後,我分到的一小部份錢湊來的。
 剛開始的五、六年華宇也不賺錢,直到五年前接到一筆大訂單,才確定可以獲利。那幾年虧損,我冒險精神很大,但是家人一直反對,太太小孩怕死了,因為我還一直去借錢,第一次跟銀行借七、八百萬時,還真的會怕,現在叫我去借一億我都不怕。除了華宇之外,這幾年來我還投資好幾家新創公司,有一家即將上市。
 創業要有什麼條件?一定要有專長,像我一個工作做二十七年,到五十一歲退休,都沒有換過公司。平常還要累積人脈,認得一些人,取得機會,加上你要有判斷力,對新創公司可以提供附加價值。我年過四十歲後,就每個月做個人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我隨時都在想,我幾歲時,父母親幾歲,小孩幾歲,負擔多少,每年可以剩下多少錢。
 在剩下的範圍內再去做該做的事情。台灣投資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三十歲未婚女性,專職翻譯工作 - 嚴韻:我常跟朋友比窮
 我清大外文系畢業,到英國念戲劇碩士。回台灣後做了幾個辦公室工作,都做不到一年,因為不喜歡,所以這三年就專職做翻譯。我一個人從高雄搬來台北住,因為這份工作很需要文化刺激,需要人脈、朋友,住在台北比較方便。
 但是,最近我一個人住久了,至今也還沒有合適的結婚對象出現,就慢慢會想很多。想今後會不會結婚,就算結婚,我也抱定不要生小孩,這樣的話,大概我老了就不會有人照顧我,那我老了要怎麼辦?我現在又該怎麼做?我是鐵定不生小孩的。因為我喜歡自由、創作、旅行,若有了小孩會是很大的不方便。世界人口不是已經太多了?不需要再多生。
 我雖然不會去借錢來消費,也不太買名牌,但是我算很會花錢的。台北生活費很貴,租房子一個月就要一、兩萬,我常常出國旅行,下一次計劃去非洲坦尚尼亞看野生動物。我常買一大堆書,我還養了三隻貓做伴,這些貓基本開銷也很大,要飼料,要打預防針等。每次翻譯完一本書,便會慰勞自己,去吃一頓大餐或旅行。所以我常跟朋友比窮。有一次聽到一個朋友已經存了一百萬,我還覺得有點悲傷,自己怎麼那麼不行。但是為了多存一點錢,讓我不旅行、不買書,那也不可能。所以我就想應該多賺一點錢。所以去年開始接翻譯的工作,比以前積極,一整年就翻了五本半的書。
 另外,我現在慢慢在調適自己,可以的話,除了繼續做翻譯,還可以找其他工作,例如教書,以及掌握可以多存一點錢的機會。不結婚、不生子,我覺得都不會怎麼樣。晚年很重要的,除了錢,還要有好的人際網絡、健康,這才是最重要的。

儲蓄一千三百萬的祕訣
作者:洪震宇 /第249期
在這個全球股市下跌,共同基金虧損連連,銀行利率降到歷史新低的年代裡,從保守型到積極型的投資者,該如何做聰明的資產配置?規劃退休理財之前,要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與需求,並與理財顧問溝通,找到最適合的理財工具。
 四十歲的媒體工作者周國偉有個夢想,由於沒有生小孩,五十歲退休之後,和太太住進舒適的老人住宅,到處旅遊、享受美食。但前提是在十年內累積一千萬的退休金。這一千萬要怎麼來?即將繳完房貸的周國偉,想藉由薪水與投資股票來完成夢想,但想到這兩年股市變動劇烈,他心裡也頗為擔心。
現在連保險公司也不保險了。保險公司過去賣平均預定利率在7%以上的保單,現在利率已經降到3%以下,造成保險公司龐大的資金運用壓力,甚至可能發生倒閉危機。「你相信保險公司會活的比你久嗎?」一位會計師質疑。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退休生活勢必要靠自己,該怎麼規劃退休理財,卻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是人還是要退休,更需要理財計劃來規避風險。
一、退休該準備多少錢
每個人財務與生活狀況不同,退休需要的生活費用也不同,瑞泰人壽市場企劃處經理林慧貞估計,退休後的生活費大約是目前收入的七成,因為交通與房租等費用減少,卻增加旅遊與醫療費用的支出。台灣花旗銀行調查,國人希望退休的年齡平均在五十四歲,退休後平均每月生活費需要3萬7,000元。
但是內政部對國民生活狀況調查顯示,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將近五成是子女奉養,平均每月生活費用在9,400元。3萬7,000元的理想,與9,400元的現實有很大的差距。花旗銀行分行與投資業務負責人管國霖估計,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假設五十五歲退休後再活三十年,以每個月3萬7,000元的生活費計算,不包括通貨膨脹的影響,至少要準備1,300百萬的退休金。1,300萬對一般人而言,宛如是個天文數字。花旗銀行的調查也顯示,三十八歲以上的受訪者,有五成還沒開始為退休做準備。
比較各國的理財行為,台灣人集中在存款與股票,但是在長期投資的退休保險金、固定收益的債券比重卻過低。(表一)「國人喜歡短線操作,對退休卻缺乏有系統的規劃,」怡富投顧總經理蕭碧華一語道破台灣人的理財觀。根據怡富理財網(www.jfrich.com.tw)以每年投資報酬率10%來計算,預計五十五歲退休的人,如果現在是二十五歲,每個月要投資5700元;四十歲的人每個月必須要投資3萬1000元才能累積1300萬元。如果是保守的定存族,用利率5%來計算,二十五歲的人每個月要存1萬5000元,四十歲的人每月則需要存4萬8000元。從複利與時間的角度來看,管國霖認為,提早投資的壓力比較小,而且不同的投資工具會有不同的效果。由於過去股市一五%高報酬的榮景不再,他有些悲觀地說:「未來有10%就已經不錯了。」
二、要有長期投資與分散風險的觀念
一千三百萬要怎麼累積呢?保誠人壽業務發展董事陳建忠認為,投資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行為,「不是miracle(奇蹟),而是需要discipline(紀律)。」什麼是投資紀律?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直截了當地說:「長期投資與分散風險。」
       長期投資真的能賺到錢嗎?投資台灣要小心
台灣股市是個淺碟市場,起伏波動大,過去十年來,股市曾經一年上漲79%,也曾重挫43%,平均投資報酬率竟不到2%。投資人要考慮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不能把雞蛋全押在一個籃子裡,例如投資區域、投資組合與時間上的分散。(表二)「台灣一年就算長期投資了,」群益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陳忠慶認為,由於台灣股市變化太快,為了降低風險,他建議台灣與國外投資要並重。
          美國股市可以長期投資
相對於台灣,美國股市就比較穩定。美國股市在一九二九年崩盤之後,道瓊指數曾跌到100點以下,七十年後,指數已經攀上一萬點;代表高科技的那斯達克指數,三十年前只有100點,目前卻已攀升到2000點。雖然九一一恐怖份子的攻擊,使許多人對美國前景也不再那麼樂觀,但是缺乏替代選擇標的下,一般人仍看好美國。「經濟走勢一定是往上發展的趨勢,未來也是如此,」花旗投顧協理曾慶瑞指著美國股市走勢圖帶點樂觀地說。
陳忠慶以自己為例,他投資四萬美元在美國基金,儘管遇到全球股災,十三年下來投資報酬率仍高達四倍。「因為退休之後才要用,只要挑對基金,我就放著不管它,」陳忠慶胸有成竹地說。但是加得顧問公司總經理林奇璋,投資在美國的基金也有十多年,卻沒賺到錢。邱顯比建議,未來股市波動性比以前更劇烈,一次下跌就會吃掉過去累積的獲利,要定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適度做獲利了結,不能像過去一直抱著不動。當投資報酬率達到自己的預期,例如50%,可以先實現獲利,因為未來變動性實在無法預料。
三、如何選擇投資工具
          先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
由於投資報酬率與風險成正比,投資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投資觀念,是積極、穩健還是保守,能夠承擔的風險是多少,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選擇投資工具之前,要先準備三個月到半年生活費的現金,以防萬一。「否則這邊卡住了,那邊也卡住了,還要變現一些投資的資金,划不來,」擁有精算師執照的林奇璋說。
積極的投資工具包括股票、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穩健的工具有股票型基金、投資型保險商品;保守的工具包括債券、儲蓄險、年金險與定存。
           定存不是好的投資工具
一位長期投資國內高科技股票的上市公司主管,目前仍陷在套牢的泥沼中。現在她參加郵局的定存,每個月固定繳一筆錢,五年後可以領回一百萬。「現在只要可以領到一百萬我就很高興了,」過去慘痛的教訓,讓她心有餘悸。邱顯比一聽到把資金都擺在定存,立即說:「若是三十年都擺定存,那鐵輸的,沒有救。」
他解釋,定存利率已經降到3%以下,複利的效果不如其他投資標的,而且每年的通貨膨脹會吃掉部分定存的利率,萬一利息超過27萬,還會被政府課稅。
         基金最穩健
共同基金是一種組合的觀念,一支基金至少投資三十支股票,可以排除單一股票的風險。由於基金類型種類繁多,有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投資股票與債券,風險與報酬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也有單一國家(例如台灣、美國)、區域(例如北美、亞洲、歐洲、全球)、產業基金(例如高科技、生化)。
陳忠慶建議,投資人只要挑選各類型基金排名在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都維持在前四分之一,代表操作績效穩定,不會大起大落(關於如何選基金,請參閱《天下雜誌》二四六期)。但是投資時間最難拿捏,不知道何時是適當的投資時點。投資專家們都推薦定期定額扣款的方式(例如每個月固定時間扣款投資,類似儲蓄),不用擔心投資時點的問題,也能攤平投資時點的風險。
    保守投資人的資產要有五成放在債券、定存與儲蓄險
曾慶瑞建議,保守的投資人可以將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比重降到五成,其他則是債券、定存與儲蓄險。此外,保守的投資人也有新選擇,由於利率不斷下降,今年壽險業推出新的商品:投資型保險與利率變動型年金。
過去傳統的儲蓄險是固定利率(過去儲蓄險利率平均在7%,這些保單都已停售,目前保單利率都在4%以下)。這兩種新商品利率設計則是浮動的,風險與報酬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投資型保險結合基金與死亡保障,投資人可以選擇保險公司提供的基金,再加上一筆固定的死亡保障金額給受益人。
例如投資基金的成本是50萬元,保障部份是100萬,基金可能獲利也可能虧損,但萬一發生事故時,100萬的死亡保障不會改變。傳統的壽險在保障其他受益人,年金則是保障個人退休的生活。新推出的利率變動型年金是根據銀行定存利率的變動調整保費,保戶每期給付一定的金額,到退休之後,保險公司每年或每月再給付年金,直到保戶過世為止。
「這是一種定時定額的長期投資,而且也是強迫儲蓄,」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認為,如果不願投資基金,年金也是一種選擇。這兩種商品都是個人分離帳戶(類似銀行戶頭),獨立於保險公司之外,「萬一保險公司倒閉,仍可以保有資金,」保誠人壽業務發展董事陳建忠說。
           投資風險與年齡成正比
不論投資觀念是積極還是保守,投資風險與年齡卻是成正比。邱顯比解釋,年輕時可以承受比較高的報酬與風險,但隨著退休年齡的接近,就要確保累積的財富不會縮水。他建議一個高低風險資產分配的小訣竅:「一百減去歲數。」例如一個三十歲的人,七成資金可以放在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三成放在定存、債券等穩當的投資上,如果是五十歲以上的投資人,大部份的資金就要轉為定存與債券。
四、累積財富前先買保險
計劃累積退休金之前,要先想到保險。每年繳二十萬保費的退休會計師鍾聰明強調,人有旦夕禍福,理財之前要先有最低的人生保障。
ING安泰壽險顧問林梅華認為,有家庭的人要買壽險或意外險,讓家人有保障、無後顧之憂;單身的人,最擔心老年之後沒人養,需要購買醫療與重大疾病險。買保險不是高枕無憂,而是萬一老年身體出問題時,能有一筆資金來解決醫療費用,「否則辛苦賺來的錢全都變成醫藥費了,」林梅華說。保險與投資費用該如何運用?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建議,要注重投資與保險的均衡,每個月收入的6%用在投資,四%提撥為保險費用。

雖然保險是退休理財必要的工具,但是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卻令人憂心。根據《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二○○○年保險業營收成長為18.69%,資產報酬率卻是負3.74%。除了幾家本土的老牌壽險公司之外,其他成立不到十年的保險公司都呈現虧損狀態。保戶該如何選擇保險公司?由於保險公司財務資料非常複雜,邱顯比建議,具有外商背景或是資產規模較大的本國保險公司比較安全。對一般薪水階級而言,到底1300萬的退休金是不是天文數字?如果找到好的長期投資工具,注意分散風險的原則,這一定不是登天難事。

遠離惱人的慢性病
作者:洪震宇 /第249期
根據調查,台灣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常受慢性病影響,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要避免這些疾病,有哪些方式?要做個身心都健康的退休老人,如何從年輕開始準備?定期運動,可以改變生活習慣,也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空間。
 退休十年,今年剛滿六十歲的吳先生,長久以來受高血壓所苦,最近又發現罹患糖尿病,他立即告訴年輕的女兒可能會遺傳,要及早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我每天只能吃一片柳丁,三片餅乾,」他笑著說,但想起這十多年為了控制高血壓的辛苦歷程,心裡不免有些感嘆。
 疾病不再是老年的專利,這幾年,英年早逝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女星鄒美儀、前味全公司總裁黃南圖因癌症而驟然過世,處理台商在大陸法律事務的律師袁台龍死於心肺衰竭,都令人不勝唏噓。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下,完美的退休生活,必須做理財規劃來避免風險,健康之路也要提早準備,逐步排除阻礙。根據內政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腦中風、心臟病、糖尿病就包辦前四名。除癌症外,這些死因的背後,就是苦惱現代人的慢性病在作祟。包括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症與肥胖。例如美兆診所對健康檢查會員統計的十大健康警訊排行榜,尿酸過高、體重超重、血脂肪不正常與血壓過高,都高居榜上,可以看出慢性病的嚴重性。
 「慢性病最可怕在於引發合併症,」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家醫科主任吳佩娟說。
例如糖尿病容易和高血壓引發冠狀性心臟病,尿酸過高也會併發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也成為慢性病。根據衛生署的國民營養調查,中年肥胖比率已經高達中年人口的三成。「慢性病幾乎都跟肥胖有關,」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營養師童鈺雯說。
 該如何防止健康亮紅燈呢?
一、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
慢性病的產生,除了遺傳因素,生活習慣與飲食也有很大的影響。日本天皇家族的家庭醫師日野原重明甚至認為,慢性病應該改稱為生活習慣病。 例如生活壓力過大,缺乏運動,暴飲暴食,抽煙喝酒,嗜食油炸食物、動物性脂肪與內臟,就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高血脂,以及尿酸過高,容易引發心臟病、痛風。
「最好每天五蔬果,」童鈺雯建議,每天要吃三盤青菜與兩顆水果,吃東西改用低油、植物性脂肪、低鹽與少糖的食物,例如五榖類、豆製品。
二、定期做健康檢查
吳佩娟分析,慢性病最容易發生的高危險族群,就是中年人,例如四十五歲以上的男性,與更年期之後的女性,以及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前三軍總醫院院長、現任美兆健檢中心總院長宋丕錕強調,預防要愈早愈好,等到成為高危險族群就來不及了,「以前養成的習慣,四十五歲之後就能改的過來嗎?」
宋丕錕建議,年輕時就要三年定期做健康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特別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更要提早預防,四十歲之後就要每年定期檢查,身體如果有異常現象,要馬上到醫院進一步診斷。今年四十六歲的ING安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蔣國樑,過去工作壓力大,個性要求完美,愛吃美食、抽煙喝酒,去年因為心肌梗塞住院開刀,朋友們戲稱他「蔣開心」。走過這趟鬼門關,現在蔣國樑每天固定運動,戒菸戒酒,多吃生菜、水果與五穀雜糧米,因為瘦了十公斤,整個人看起來神清氣爽。
三、給自己放鬆的空間
現代人除了飽受慢性病帶來的病痛,心理健康的問題也逐漸蔓延。擔任多年心理師工作的羅昭瑛觀察,現代人的壓力與憂鬱情況已經開始亮紅燈。壓力除了可能導致心臟病,長期失眠與腸胃不佳的情況會讓身心更加惡化。「要從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個放鬆與思考的空間,」她建議。
例如維持運動習慣,並利用休假停下腳步,回顧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情況,滿不滿意、喜不喜歡,該如何調整,而不是一味地往前衝。今年三十五歲、工作忙碌的花旗銀行分行與投資業務負責人管國霖,會定期給自己喘息的空間,而且逐步進行他的退休計劃。他預計十年後退休,去找尋一塊淨土自己蓋房子住,重拾年少的夢想,盡情閱讀文學書籍與看舞台劇、歌劇。
目前管國霖努力工作與累積財富,希望能早日完成退休之夢,但是他仍然善於安排休閒生活,例如前陣子去看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還到紐西蘭度假。「金融事業是一段精采的演出,卻不是我個人成長想要的東西,」管國霖從小都被要求樣樣第一名,他希望退休後能有自我思考空間。
四、維持人際關係與培養嗜好
從諮商經驗中,羅昭瑛建議,退休前要注意維持人際關係,也要培養專業的嗜好。過度投入工作,容易忽略家人與朋友,忘了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等到退休之後,突然會發覺不知如何與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相處。 一位剛退休的證券公司主管,小孩在外地讀書,太太有自己的交友圈,他突然覺得整日無所事事,心情非常落寞孤單,覺得生命一片空白,半年之後竟得了憂鬱症。經過心理師的建議,他開始學書法,也交到喜愛書法的朋友,打開他的交友圈。
五十三歲的退休會計師鍾聰明,則是退休後人生依然多采多姿的例子。 他回憶國中時,每天要騎四個小時的腳踏車來回學校,養成他鍛鍊體力的習慣,現在他每週固定打羽毛球與高爾夫球,雖然退休了,依然擔任許多上市公司的顧問,除了提供專業意見,也是要維持人際關係。「每天吃得好睡得好,除了矮一點,其他都perfect(完美),」身高一六一公分的鍾聰明笑著說。
根據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肇南撰寫的《快意銀髮族》一書中指出,退休的銀髮歲月要過的快樂,必須重視五個條件,包括:健康、居住安排、社會網絡、休閒活動與年齡。 除了重視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規劃退休生活,陳肇南也強調,老年人的生活滿意程度隨年齡增長而遞減,因為身體健康與喪子、喪偶等人生重大事件的發生,平常一定要有所心理準備,衝擊來時要做妥善因應。
完美的退休,需要財富與身心健康的均衡。正在為生活衝刺,憧憬退休生活的現代人,應該要不時停下匆忙的腳步,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不要變成慢性病與壓力的俘虜。正如《康健雜誌》一再提出的呼籲,健康是需要學習的,健康最後也還是要靠自己。
non-asp/emot/em27.gif